求本悟道
开栏语: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志敏教授带领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组成中医诊疗团队,注重回归经典,在临证中运用中医思维及中医综合治法,解决复杂疑难病、危急重症与围手术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今本版开设“求本悟道——杨志敏团队临证思维”专栏,以医案解析的形式介绍杨志敏团队的特色诊疗思维及临证经验,以供借鉴。
宋某某,女,35岁,年3月8日初诊。主诉:头痛9年余。患者自诉年开始出现头痛,症状逐渐加重,严重时伴有呕吐。西医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建议必要时手术治疗。刻诊:头痛明显,表现为右侧前额至巅顶胀痛,右眼眶牵扯痛,常于每日午后1点左右发作。遇风加重,严重时伴有呕吐,常需服用罗通定止痛,偶有头晕,平素怕风怕冷,四末不温,汗出不多。入睡可,眠浅易醒,梦多;胃纳可,胃脘部隐痛,嗳气,肠鸣明显,饮食尚可耐生冷,不易上火,大便干硬,小便调。月经周期规律,末次月经2月14日,色量均可,无痛经。手凉微潮,舌暗苔薄白,眼睑淡、白边红。脉浮细,人迎二盛,脉息比5.27。
中医诊断:头痛(太阳阳明证)。
西医诊断:蛛网膜囊肿。
治疗:①千金阴旦解肌汤:麻*5g,葛根25g,*芩15g,赤芍15g,甘草15g,大枣25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②针灸处方:人迎气口针法取穴后溪、前谷、少冲;针节术取穴天柱、大杼、通谷、束骨。
泻后溪、前谷,补少冲1~2分钟后,患者自觉头痛缓解三分;再针刺天柱、大杼、通谷、束骨,前额汗出,诉瞬间感觉轻松许多,眼睛视物较前清亮,头痛明显缓解。
次日电话随诊,诉失眠安稳,醒后头部轻松。服药一周后随诊,患者头部偶有隐痛,休息后可缓解,未需服用止痛药。
按患者头痛主要部位在太阳经和阳明经,且常于每日午后1点发作,正为手太阳经当令之时;遇风加重,平素怕风怕冷,四末不温,汗出不多,大便干,眼睑边红,为太阳中风,内生阳热;脉诊人迎二盛而躁,提示病在手太阳。以上说明患者证候为太阳经受寒,经气受阻,阳明燥热始生。
人迎气口针法和针节术由长桑君脉法创始人李树森老师提出。人迎气口针法根据人迎气口脉,选用对应的泻阳经补阴经的穴位进行针刺。《灵枢·终始》言“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二盛而躁,泻太阳经补少阴经,泻二补一”。故泻后溪、前谷,补少冲。针节术是针对《灵枢·五乱》涉及的5种营卫气机逆乱的治疗方法。《灵枢·五乱》曰:“气乱于头,则头重昏仆,取之天柱、大杼,不知者,取之足太阳膀胱经之荥输。”患者常感头痛、眼眶痛,偶有头晕,属气乱在头,故针刺天柱、大杼、通谷、束骨。人迎气口针法和针节术共用,有调平气机、安神定志之功。
患者有怕冷怕风、头痛遇冷加重等表寒困束证,需发散太阳表位寒邪,同时又有营血不能温煦的手凉、下睑淡白以及火热内盛的大便偏干、眼睑边鲜红之象,故以《千金要方》之千金阴旦解肌汤兼顾解肌、清热与养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医院李颖文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