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利剑出鞘,剑指未来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领
TUhjnbcbe - 2022/5/14 15:10:00
编者按:

屈光手术盛行的时代,如何保证患者获得最佳视觉质量是全世界眼科医生一直追求的目标。“原力归来,亮鉴创视界——屈光创新高峰论坛”于年12月16日在北京顺利召开,在“亮鉴-剑指未来”环节,国内外10位屈光手术专家从多方面多角度呈现了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下文简称“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在追求最佳视觉质量方面独特的优势和实战经验。

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

1.将术前的角膜地形图数据与角膜个体情况相结合,通过术前精确的分析和设计,力争达到术后最完美的角膜形态,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术后视觉质量;

2.理解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原理,把握术前检查的每一个环节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翟长斌教授:个性化飞秒激光成就完美视觉质量

翟教授认为个性化飞秒激光技术的面世,革新了传统的LASIK在矫正屈光不正、纠正不规则散光、补偿Kappa角及眼球旋转移位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在大会上,翟教授分享了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术后视觉质量临床观察的结果:

1.彗差更少:在大瞳孔下,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后引入的彗差值低于常规LASIK;

2.对比度敏感度更高:术后暗视观察状态下中、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以及暗视+眩光状态下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优于波前优化LASIK;

3.抱怨更少: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的抱怨少于波前优化LASIK。

郑历院长: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平台带来更高满意度

郑院长与大家分享了引入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平台的心得,由于该平台具有速度快、跟踪强、飞点小光斑、个性化方案齐全和颜值高等等的优势,于是决定引入。但是当时仍对设备的手术效果能否再提高存在疑虑。不过通过本院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与以往技术相比,其可带来更好的视力、更优的视觉质量、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和更好的舒适度,成功取得了患者和医生的信任,被专家及术后患者强力推荐。

DamienGatinel教授:追求“完美角膜”

Gatinel教授首先介绍了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原理与不同之处:根据每一位患者的角膜地形图数据,结合个体角膜情况,以“完美角膜”为目标进行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设计。并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完成准分子激光切削,在获得良好裸眼视力的同时,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提升视觉质量。

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可矫正高阶像差、矫正集中在角膜顶点、调整Q值保持扁长角膜形态等特点。

陈跃国教授:选择与设计

如何选择最大获益的患者?

陈教授以一例41岁女性教师患者为例,其双眼术前矫正视力0.8-,双眼角膜地形图均显示上下方角膜不对称,为不规则角膜,去除低阶像差(规则散光)部分,近80%的高阶像差(不规则散光)来源于角膜。通过高度图与标准参考球面对比显示出患者角膜与“完美角膜“具有很大的差距。

患者右眼采用传统WFO方法,对称切削后遗留了不对称的角膜,术后六个月裸眼视力为1.0。左眼行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术后角膜更加规则,六个月矫正视力为1.2,且视觉质量更好。通过这个病例,陈教授指出:最佳矫正视力不良、角膜存在不对称及高阶像差的患者通过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获益最大。

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参数设计

陈教授指出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参数设计的关键是确保高质量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并筛选高质量的图像用于手术设计。在治疗前应确认显然验光和角膜地形图结果的一致性:

①若散光2.0D,则轴向偏差5°;

②若散光1.75D,则轴向偏差10°;

③散光度偏差0.75D。

由于高阶像差对散光的度数及轴向会带来影响,可合理得根据角膜地形图的测量结果进行调整。此外,在手术方案设计时应保证Q值0~-1不变。

王铮教授:联合治疗为“临界角膜“带来更佳视觉质量

王教授团队针对角膜地形图不对称、不规则或角膜偏薄、屈光度不超过-6.00D处于临界状态的屈光不正患眼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纳入了54只眼,应用地形图引导的PRK联合CXL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视力及视觉质量情况。

PRK手术中采用机械刮除或PTK去除角膜上皮,按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标准进行激光消融;CXL手术方案采用Avedro,0.22%核*素×90秒,30mW/cm2×90秒,总能量2.3J/cm2,术后使用典必殊一周,一天四次,氟美龙三个月,一天四次逐渐减量。术前、术后一月、术后三月随访结果如表所示。

上图为一位研究中纳入的30岁女性患者术前的双眼角膜地形图,右眼矫正视力1.0,左眼矫正视力0.9,下图为其术后的角膜地形图,术后双眼裸眼视力1.2。

研究随访发现,地形图引导的PRK联合CXL治疗角膜不规则、角膜偏薄的“临界角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优于术前矫正视力,视觉质量良好,角膜稳定安全。

方学*院长:“十全十美法”

方院长介绍了爱尔眼科集团在个性化飞秒激光的应用情况,个性化飞秒已成为医生有力的武器,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方院长提出了“十全十美法”,助力屈光医生利用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系统对角膜精雕细琢。

首先是保证地形图的图像质量,采集时应尽量在自然光线下,避免暗室中操作,导致瞳孔过大,光照对侧眼时应使用LED灯;检查时间应小于泪膜破裂时间,必要时点人工泪液5分钟后再行检查,加湿器是否使用还需要更多的斟酌(加湿器可增加环境湿度从而保持患者眼表湿润,但其对检查设备可能存在一定的干扰)。

筛选地形图时应比较K值、轴向、Q值、瞳孔直径等数据判读地形图是否合格。除了陈跃国教授前述提到的确认角膜散光和轴向两大重要数据外,还应注意以下地形图信息。

①QDLL1=3;

②先看散光轴向是否±0°;

③再看K值0.3D;

④然后看Q值(0~-1);

⑤最后筛选瞳孔直径。如果中央光学区(5mm)轴向偏差15°,就改用WFO方法,不勉强采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方案。

方院长别出心裁地将这些零散的注意事项编成了便于记忆的口诀:

精雕手术并不难,筛选地图很关键;

图像质量看圆环,避免睫毛和眼干;

瞳孔大小选光线,分析区域数据全;

图像匹配定外观,Q值范围正常限;

光区数据仔细看,确定已把倾斜关;

散光比轴又比度,图像对比定方案。

术中对位要注意,一百减一等于零!

十字光叉定头位、眼位,即角膜朝天位,此外,还应将角膜与晶状体的像差分离,晶状体的像差不适合用于角膜地形图引导。

王华教授:安全可预测

王华教授由一例第一次LASIK手术后视力回退要求再次手术的患者地形图讲起,患者第二次手术采用的是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术后角膜地形图趋近完美。患者第二次术前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术后双眼矫正视力1.0,术后慧差也明显下降,患者十分满意。

王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的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初次屈光手术的40例(68只眼)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其中近视小于-9.0D,散光小于-4.5D,平均等效球镜-6.90±1.93D。患者术后三月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为%,达1.0以上的占98%,达1.2以上的占90%,术后客观视觉质量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三月患者总的高阶像差、球差较术前均增大,慧差较术前降低。王教授的研究表明,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尤其对于较高散光患者效果更显著。

未来,还有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比常规切削模式与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相比,对于矫正非对称性散光和高度散光患者的疗效和视觉质量的改善。

白继教授:助力晶状体手术增视

白继教授指出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在角膜创伤后的不规则角膜、先天性角膜异常缺陷及白内障术后角膜不规则散光的患者中有较好的应用。白教授着重讲述了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晶状体手术)后追求更高视觉质量的应用。晶状体手术术后主要的屈光问题体现在全眼的低阶像差,眼内的高阶像差和手术前已存在或手术源性的角膜高阶像差(主要是角膜前表面)这三个方面。既往研究多应用LASIK解决晶状体手术后低阶像差的矫正,以及非球面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解决眼内的高阶像差。对于晶状体手术后存在角膜高阶像差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不好,矫正视力不提高,应用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可大大改善这类患者的视觉质量。

白教授提到应注重对全眼像差进行检查,判定像差的来源,将晶状体手术前后地形图进行对比,了解晶状体手术的基本情况,如手术切口位置与大小,RGP诊断性试戴,预判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后能否给患者带来好结果。制订手术方案时,确定手术的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明确是否还存在术后干眼等情况,不急于在晶状体手术后立马进行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通过对T-CAT数据的调整,设计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张君医生:全自动定位跟踪系统绽放异彩

张君医生介绍了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系统的定中心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与以往的T-CAT技术相比,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系统的定中心技术可实现在检查与术中瞳孔大小不同时的中心补偿、正位与卧位瞳孔大小不同时的中心补偿和自动中心移位调整等辅助功能。

张君医生介绍了一项使用全自动定位跟踪系统对连续40只眼的临床研究结果,仅1眼术后1天单次偏差值0.um,其余偏心距均小于0.20um,小于个性化引导对偏心量的允许度(0.50um)。全自动定位跟踪系统操作简便,使医生更容易获得居中切削,使角膜屈光手术视觉质量整体环境得到提升。

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学习的心路历程

跟着大咖学习了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之后,张岩主任、*赟医生、郑丽梅医生、张霞医生、刘莉医生与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了与“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不解之缘,讲述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心路历程。

张岩主任:细致周到,方能精雕细琢

张岩主任分享了团队第一例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患者为42岁女性,报社总编,近距离用眼多,但有开车的远视力需求,术前双眼矫正视力0.8,个性化飞秒激光术后双眼矫正视力1.0,但仍存在散光。张岩主任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分析了这例患者术后仍存在散光的可能原因,设备和手术操作的不娴熟,手术设计的考虑不充分,以及患者自身可能已出现晶状体像差干扰均可能为影响因素。

张岩主任提出自己总结的做好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三个关键方面:

一是角膜的规则性,需选择合适的患者;

二是精准的检查保证手术参数的正确无误,术前确定散光来源;

三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手术设计方能使得患者满意。

*赟医生:术前精准测量,排查视觉质量隐患

*赟医生分享了一例个性化飞秒激光术后视力恢复滞后的患者,患者术前双眼矫正视力1.0,但术后第一天左眼视力仅为0.4,眼部检查也未发现明显的问题,患者起初对于治疗不甚满意。术后三月复查时发现患者左眼视力为1.0了。

*赟医生分析认为,患者地形图的散光轴向和主觉验光的散光轴向差别较大,以及术前患者本身不经常戴镜,视功能不太好,上述原因可能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延迟有关。*赟医生还表示在多数基层单位,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仍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应熟知设备原理和性能,准确把握术前检查的精准和质量,排查可能影响术后效果的风险因素,方能使患者获得更多的收益。

郑丽梅医生:术前细致入微,方能规避风险

郑丽梅医生介绍的患者为25岁男性,油性皮肤,双眼近视10年,屈光稳定4年,接触镜偶尔戴,已停戴半年,偶有眼部干涩症状。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后半小时检查发现患者角膜上皮干,绷带镜在位,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人工泪液点眼。但术后患者存在角膜延迟愈合,考虑可能的原因为:

①患者油性皮肤,泪液分泌相对较少,眼表综合分析仪显示睑板腺开口有堵塞;

②患者检查时瞳孔与术中瞳孔相差较大,注册时间间隔较久;

③患者配合度较差;

④两次冲洗结膜囊。

针对该病例的总结和思考,郑医生提出了多项在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开展过程中的改进措施,供更多医生借鉴学习。

①术前认真做好筛查工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②地形图检查处使用LED灯,增加光亮,使检测瞳孔缩小,加快术中虹膜注册过程;

③术前常规使用人工泪液,去除或避免引起干眼的因素;

④术中掀瓣并反折,保护角膜瓣基质面;

⑤在反折角膜瓣上滴少量平衡液;

⑥完善术后随访,了解角膜愈合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张霞医生:我与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不解之缘

张霞医生分享了自己学习从事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心路历程。她表示一台好的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除了与手术设计等专业因素相关,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检查,对患者的病史详细询问,对患者的双眼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一个小小的疏漏对手术成败可能至关重要。二是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有效明了的沟通。

张医生深受白继教授的言传身教,她表示作为医生,应用心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理解手术方案,更好地配合手术开展。三是根据精确的检查结果制订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精心操作,方能取得医患满意的治疗效果。最后,张医生表示加强医生自身的健康锻炼也十分重要,希望携手眼科同道在为屈光不正患者打造光明的路上,共同追求更安全、更精准、更清晰的目标。

刘莉医生: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经验分享

刘莉医生分享了其两例成功的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病例,通过两个病例的总结,刘医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她认为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基于角膜表面形态,以达到最优化的角膜形态为目标,虽然术后患者角膜引入了高阶像差,角膜形态发生了改变,但角膜前表面切削光学区规整性较好,术后视力可以优于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视觉质量也优于术前。Topolyzer和Pentacam角膜地形图的检查简单、方便、快捷,可以作为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患者提供常规复查项目。

总结

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是医生追求更完美的术后视觉质量的一把利剑,它将患者角膜地形图数据与角膜个体情况相结合,以最优化的角膜形态为目标,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术后视觉质量。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关键在于术前精准的检查和设计,由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对于刚入门的年轻医生来说,设备智能化程度高,学习曲线较短,手术适应症广,适用患者人群多。随着设备的不断发展、医生技艺的不断提高,一定可以为更多有复杂屈光问题的患者提供更为明亮的未来!

MCC:N-99--02,有效期至年12月26日

更多精彩回顾:

原力归来,亮鉴创视界——“一带一路”屈光创新高峰论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利剑出鞘,剑指未来个性化飞秒激光手术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