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转眼就入秋季,凉爽的秋风带走了夏季的余热。
民间有句谚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说的是在春天要注意捂好,不着急脱掉棉衣,秋季却要适当“冻一点”,不要穿太多,以便增强免疫力。
然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弱,在换季的时候更容易生病感冒,像我家小宝,前天晚上没盖好毯子,今天就喷嚏不断。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因此,大家要注意适度给孩子增减衣物,别盲目“秋冻”,以免生病感冒。
入秋后,捂严孩子身上三个部位在此之前,父母先要明白,“秋冻”的根本目的是“适寒温”,帮助锻炼宝宝的耐寒能力,提升免疫能力。
因此,“秋冻”时不可盲目,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些部位能让它寒一点,但有几个部位,无论如何都要捂好。
1、背部
在中医看来,背部是人阳气聚集的地方,其胸背部中轴线两旁分布的足太阳膀胱经,有防御或免疫的作用,平时需要警惕寒气入侵。
宋代《小儿病源方论》中就有提及:“胸背受凉易外感风寒而咳嗽,故应保暖。”
特别是对身体尚且娇嫩,各器官还没完全发育成熟的小孩来讲,他们身体的免疫力屏障有缺陷,背部受寒以后,往往更容易被寒气所伤,因此需要保护好。
另一方面来讲,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身体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微血管分布是比较多的,再加上孩子又比较好动,每天的活动量较大,因此他们更容易出汗。
有时候摸摸小孩的后背,全都汗湿了,这时如果没能及时换上干衣服,并且把后背给擦干,同样会导致背部受凉,寒气趁虚侵入,引发呼吸道问题。
建议——
A:爸妈多给孩子准备几条汗巾,如果他们经常要蹦蹦跳跳,可以提前垫上,之后及时把湿汗巾换下来,并且把背部擦干,保持后背干爽。
B:秋季在给孩子增添衣服时,也可以摸摸他们的后背,如果发现偏凉就可以添衣;如果发现后背有汗,而且比较热,则需要适当减衣。
2、肚脐
这个爸妈应该都有所了解,有时候即使是炎热的夏季,稍微把肚脐露出来一点,小孩可能隔天都会闹肚子。
我们也从小都被父母教育,天气再热也要把肚脐给盖好,哪怕是用被子角护住也行。
其实,也不怪大家从小就对“盖肚脐”有执念,它有一定的道理可言。
因为肚脐是人体整个腹壁最为薄弱的地方,是人体的脏器之所,清代著名的养生家曹庭栋在《养生随笔》就有提到“腹为五脏之总,故本腹喜暖”。
所以我们要呵护好这个部位,也相当于保护了身体之本。如果它受凉,往往容易腹痛、腹泻不说,生病感冒可能也会跟着找上来。
PS:入秋后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套薄薄的纯棉秋衣,连体的更好,这样能避免他们睡觉时滚来滚去不小心把肚脐漏了出来。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拿薄毛毯把孩子的腹部包裹起来。
3、小脚丫
“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小脚丫同样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身体部位。
脚底有很多的反射区,都是与人体的内脏相对应的,其中有个叫“涌泉穴”,它是肾经的起点,如果受寒,寒邪就容易通过此处到达人体一个重要的脏腑——肾腑。
这个地方恰好是孩子抵抗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再者人的脚底,距离心脏的位置较远,所以很多时候是容易受寒的,日常需要保护好。
入秋后天气转凉,需要让孩子穿好袜子,不能再像夏季一样让他光着脚丫在地面上走。除此之外,每天晚上也可以多给他们泡一会儿脚,让身体暖和起来。
延伸阅读:关于“秋冻”,你需要了解这些1、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1岁内幼儿:入秋后建议穿好单衣,盖好薄被子即可,切莫裹得太厚,以免小孩出现“捂热综合征”,其实他们比我们想的要怕热。
当室温降低到20摄氏度以下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增加薄外套。
1~3岁幼儿:建议给他们穿纯棉宽松的单衣,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运动量较大,而且容易出汗,而且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
3岁以上的儿童: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慢慢发育成熟,穿衣盖被子可以跟大人一样,没必要多加衣服,如果担心他们冷,可以摸摸其后背,再决定是否需要添加衣物。
另外,如果小孩的体质比较弱,日常容易感冒生病,还是不要盲目“秋冻”,该添衣就添衣。还有就是当昼夜温差低于10摄氏度时,就需要结束秋冻了,以免得不偿失。
2、“秋冻”时需要注意饮食,加强运动
增强抵抗力不是简单穿衣就能实现的,还要注意饮食和加强运动。
建议秋季多给孩子吃温补润燥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油腻生冷食物尽量少碰。
以及每天保持2小时的户外活动,如今秋高气爽,正是出行的好时机。不过如果特殊情况无法出门,也要注意在家多走动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