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能取得什么好的成绩吗 [复制链接]

1#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发病率在逐渐上升,由于起病隐匿,多数病人就诊时已为中晚期阶段。

早发型帕金森病定义为发病年龄小于40岁(也有研究以小于50岁为界),属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中青年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在21~40岁,青少年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患者多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运动症状、姿势平衡障碍、情绪障碍等。早发型帕金森病较少见,占5%~10%,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病情进展缓慢,易出现运动并发症,晚期丧失工作能力及致残。

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

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均是两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近来有研究发现部分特发性震颤可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出现运动迟缓、僵直、静止性震颤等类似帕金森病样症状。与健康人群相比,这类特发性震颤患者未来患帕金森病的概率提高了4.27倍。30%特发性震颤患者可表现出静止性震颤,并且这类患者具有广泛的震颤分布,严重的震颤症状,较长的病程等特点。

患者,女,47岁,以肢体震颤、动作迟缓,加重伴心烦失眠7年余为主诉就诊。

发病经过:

患者7年前出现右手震颤,因未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未予重视及治疗。近年来不仅右下肢及左侧肢体也出现震颤,还逐渐出现行动迟缓、动作缓慢,肢体僵硬,翻身困难,影响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工作也已无法胜任,除此之外还出现心烦失眠,曾先后就诊于北京、医院,按帕金森综合征并焦虑抑郁症,给予度洛西汀、丁螺环酮、阿普唑仑片、右佐匹克隆片等药物,由于疗效不明显,后自行停药。

但近两年来,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伴入睡困难,情绪不稳,急躁易怒,头晕昏沉,二目干涩,耳鸣如蝉,时有面部潮热汗出现象。

既往治疗:

医院进行诊疗,予以抗焦虑等药物,但由于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常自行停药,使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案例特点:

本案患者发病时年仅四十岁,属青年型帕金森病,由于合并焦虑抑郁,加之服药不规律,疾病逐渐加重。来诊时可见该患者慢性病容,精神萎靡,面容呆板,双上肢摆动幅度小,双上肢平举可见震颤,肌张力增高,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细。

疗愈经历:

认为,肝具有畅达气机、推动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脏腑气机运行等功能,对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有序进行起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乃先天之本,内藏先天之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至中年,肝肾渐损,精气渐亏,精气暗耗,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风气内动,发为本病。该患者青年发病,禀赋不足,肾精虚损,加之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条畅,故见颤证合并焦虑抑郁。治疗当补益肝肾治其本,调达肝郁治其标。

据多年临证经验对帕金森病颇有见解,思想独树一帜,认为肝肾亏虚所致颤证者,辨证施治应以补益肝肾,健运脾胃为主。

五龙震颤汤的使用中,药物的调整遵循以下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镇肝息风,平复异动的肝阳,缓解主诉症状。为患者战胜疾病树立信心。第二阶段补肾养精养血滋阴,消除症状形成的基础,治病求因。从根源入手,巩固疗效。第三阶段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古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健运,正气的培固,情志的调摄。达到抵御邪气,控制病情、防治加重病情的目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