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吃得多,要怎么才能ldquo睡得好呢 [复制链接]

1#

从头至尾都是那么的不平凡。

抗击疫情的接力赛足足跑了一整年,颇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气势,这不沈阳也变成了参赛选手,本地人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过家家”式生活,大家似乎一下子就从快节奏的奔忙生活中抽身出来,过上了“带上笑容,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的日子。

我原本以为这样的睡到自然醒,吃着家常菜的日子是一种难得的“健康方式”,但没想到,最先开始不适应的就是我妈。

    

    

    

    

    

    

    

    

    

    

    

      

    

    

    

    

    

    

    

    

    

    

      

    

  

居家的日子,睡得反而不香了

前几天发现老妈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时,总是打瞌睡,我就问她:“要不要回屋睡一会儿啊?是晚上没睡好吗?”

“可不是嘛,这些日子都让这新冠病*给闹的,天天在家里圈着,不能出门运动,晚上也睡得越来越差……现在早上起床还浑身乏。”

……

我知道没有运动量是不会直接导致失眠的,内在原因其实在于居家时间长了,吃的东西变多了,运动又在持续减少,胃里“闹革命”,也就出现了“胃不和则卧不安”的问题。

在老人家看来就是小毛小病的,所以也就没说。但我知道越是小问题越应该尽早调理。好在家里是不缺中药的,我也就直接熬了两碗“米汤药”。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煎好了一副药后,我又称了两副放在厨房,想着定是要喝上两三天才可以的。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妈比我起的还要晚一些,起床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今天的阳光真好啊,一会儿我下楼丢垃圾吧。”

我知道,这定是一夜安睡、神清气爽了,我的心也就放下了。下面我就来聊聊这个让我“意外”的米汤药。

    

    

    

    

    

    

    

    

    

    

    

      

    

    

    

    

    

    

    

    

    

    

      

    

  

半夏秫米汤

它就是出自《*帝内经》的半夏秫米汤,此方仅两味药物组成,可以算得上治疗“目不暝”代表方。《*帝内经》对其定位是治新病“覆杯而卧”,治久病“三饮而已”,可谓是药简效验啊。

《灵枢·邪客》载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

组成:清半夏10克、秫米20克。

也就是说此方仅秫米与半夏两味药物组成,均非安神之剂又不具有消食之力,却是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失眠方,实属平凡之中显奇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秫米是什么米?半夏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半夏

《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

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的功效。半夏能降,能散,更能和,不仅能燥,而且能润。凡哮喘、眩晕、呕吐、胸痹、积聚、梅核气、痰饮、癫狂、痫证、原因不明之发热、痰核等有痰证的疑难病证,皆可选用半夏。

虽然功效多多,但它也是一味常被认为“有*”的中药,让大家“爱之深,恨之切”。在这里我一定要为半夏正正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录半夏的炮制品为:姜半夏、法半夏和清半夏,均无*。

只是功效略有不同,我们可以辨证选择: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兼有调和脾胃的作用,而今天的半夏秫米汤中就选择清半夏。

秫米

秫(shú)米,一听就知道是古代的称呼,那它究竟是种什么米呢?这绝对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

半夏秫米汤没能被大家所熟知,我觉得原因之一就在于这颇具争议的秫米身上。秫米就是一种米,它没有出现在后世的《药典》中,所以对于它的考证就存在一定难度,我们也只能从五谷为养的“稻、黍、稷、麦、菽”中寻找蛛丝马迹。

●《唐本草》:“《本草》有稷,而不载穄,稷即穄也。今楚人谓之稷,关中谓之糜,呼其米为*米,与黍同类。”也就是说黍稷,为同类异种的谷物。有黏性的叫黍,又称*米,无黏性的是稷,而我们要找寻的“秫米”当属于“黍”中的一类。

●《中医大辞典》云:秫米,出《名医别录》。又名小米、糯秫、糯粟、*米。

●《新华字典》秫:粘高粱,可以做烧酒。

查询至此,我们已经找到了四种答案:小米、糯米和粘高粱米和一种由于耕种技术的进步而被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粟米。而到底秫米与谁更接近呢?而我更倾向于要知道“秫米”在此方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才能更准确的选择出是哪一种米。

此方仅半夏与秫米组成,半夏又是温燥之性,想来此方之中加入谷物定有制约半夏燥烈之性又可以顾护胃气之意,就像“白虎汤中的粳米”大体是同样的思路,也正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秫米“取其汁浆稠润甘缓,以调和半夏之辛烈也。”

想明白了其中配伍的意义,秫米也就不难选择了。其实我认为秫米代表的就是一种性质偏凉,口感偏粘,可以入中焦脾胃护胃气的米,可以是高粱米,也可以是糯米,吴鞠通更是以“薏苡仁”替之。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而今天我用的米则是取自张锡纯之意,选用了“高粱米”。其实,我们这代人对于高粱米已经有些陌生了,毕竟此米口感上略微粗粝,不是很讨喜。但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高粱米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得罗博士也曾讲过,粘性强的高粱米(偏于红色)是可以治疗脾虚腹泻的,以前的老中医也是常将此米引入方剂之中。

    

    

    

    

    

    

    

    

    

    

    

      

    

    

    

    

    

    

    

    

    

    

      

    

  

张锡纯与半夏秫米汤

既然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张锡纯对于此方的巧妙应用,也给大家提供一个辨证应用的思路:

张锡纯有一个徒弟叫高如璧,他的这个徒弟收治了一个刘姓的天津人,此人四十二岁,已经四个月没怎么睡过好觉了,用了许多方子也没见缓解,痛苦不堪。张锡纯的这位徒弟也不会治了,于是开始请教师父。

“问治法于愚,告以半夏秫米汤之。”张锡纯告诉如璧,治疗此人可以用半夏秫米汤。

而谁也不会按书本得病啊,这个刘姓的患者不仅失眠,还有胸口发闷的毛病,如果一味的过用粘性的谷物配伍于方药之中又恐加重闷重之感,这要怎么办呢?总不能事事都去问老师吧。那大家猜猜如璧同学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古语有云名师出高徒,如璧同学师从名师,医术自不会差。他“遂变通经方”,取了新鲜的白萝卜小半斤(克),切丝,煮了两茶杯的萝卜水,再用这个萝卜水煎煮12克的清半夏,让这个刘姓患者服下,没想到当晚8点钟,这个刘姓患者就能安然入睡,接连又服数剂,连心下满闷的症状都一并治好了。

秫米变成了萝卜水,这就是中医思辨的魅力吧!

    

    

    

    

    

    

    

    

    

    

    

      

    

    

    

    

    

    

    

    

    

    

      

    

  

阳不入阴、营卫失合

故事中的事我们讲完了,故事中的道理您想明白了吗?半夏秫米汤在机体中发挥出了什么功效,才达到了治疗失眠的目的呢?

《*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基础的根源,书中仅提出了十三首方剂,今天这首半夏秫米汤就是其中之一。《类证治裁·不寐》指出:“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故治以半夏汤一剂。以除其厥逆之芽,阴阳通调,就可以睡眠。”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也就是说,阳气入里,卫气归于营之时,我们就会困倦,就会想要睡觉。在中医看来“不想睡觉”的原因就在于“阳气”过于亢奋。那什么原因会导致阳气亢奋呢?这个问题要是我们现代人来回答,那答案会有很多,比如工作、学习压力,手机电子产品影响,丰富的夜生活等等,但如果我们把场景平移到《内经》的成书年代呢,其实原因就要简单很多了,因为影响他们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饮食”。

吃得少了,饿得睡不着,那就再吃点。那吃得多了,睡不着要怎么办呢?就是用这剂“半夏秫米汤”了。其实这样的理解,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符合方剂配伍理论的,此方仅半夏秫米组成,半夏最擅长治疗的病症就是脾虚湿盛,也正是“吃得多”后的病症核心了。《内经》对于此方的解释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这里补的就是“脾虚”,泻的应该就是“痰湿”了,所以在我看来此方治疗的失眠当属脾虚之人吃得多引起的失眠,此类人群:舌体是胖大的,排便常常不规律,甚至不成型,平时爱吃主食、肉食,而青菜、水果少,睡眠质量差是关键,就是那种睡醒后浑身又不舒适的失眠症状。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也要结束了,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此类失眠是积食导致的,那可以用保和丸、健脾丸之类的消食药物治疗吗?

欢迎对于中医有兴趣的你一起留言讨论哦~我们留言中见。

—THEEND—

相关文章回顾

?失眠、健忘,怎么办?药王孙思邈有灵丹~

?一杯养生汤,缓解你的焦虑、失眠、还有点爱哭

?千万不要再失眠啦!——解决方法汇总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