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发表于羊城晚报并转载!)
三年前,小羽呱呱落地。孩子的降临让一家人忙碌而又幸福。宝宝半岁大的时候,妈妈无意中发现她右侧下颌角皮肤上有一个针眼大的“小洞洞”,但也没太在意。几个月后,宝宝右侧下颌角的皮肤红肿如龙眼大,医院就诊,诊断是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管合并感染。由于担心孩子手术后面瘫,家长不愿意给孩子手术。在抗感染和切开引流治疗后,炎症暂时得以缓解。不料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小羽的瘘管又反复感染了四次,常常要切开引流。小羽的爸妈最后带着孩医院就诊,通过全面的检查和术前准备,在局部炎症消退后,小羽接受了精细的外科手术。术后小羽灿烂的笑容,让一直担忧其面瘫的爸妈松了一口气。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陈良嗣副主任介绍,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是人们比较陌生的颈部鳃源性疾病,包括瘘管、窦道和囊肿三型,前两种类型多见,常在学龄前儿童发病。窦道型仅有耳道内口或耳周外瘘口,内瘘口多在外耳道内,难以发现。外瘘口出生时已存在,呈针尖大小的皮肤凹陷,分布于耳垂下方附近,不易察觉。合并感染时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溃破流脓,反复发作者可出现肉芽或瘢痕组织。囊肿型常表现为耳前腮腺区囊性肿块。根据病史、典型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可明确诊断。
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一经确诊,应在炎症消退后手术,方可根治。由于第一鳃裂畸形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因此,手术应该在保护面神经的前提下,完整切除瘘管、窦道或囊肿。必须强调的是:年龄不是手术的禁忌。断断续续的抗感染治疗只是缓兵之计,频繁地切开排脓不仅让孩子遭受心灵创伤,影响颜面颈部美观,还增加了后续手术的难度及面神经损伤的风险。
本文是陈良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