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厦门高尚病例眼眶脑膜瘤一例 [复制链接]

1#

病史摘要

女性,25岁,右眼红肿1月,伴视力下降。2年前右侧眼眶脑膜瘤(球后)术后病理确诊。1个月前于外院行“射波刀”治疗后,自觉视力下降。

查体:右眼结膜充血,视盘隆起、水肿。右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各方向均受限。

临床诊断:右眼视盘水肿。

右眼眼眶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

影像图

图1-6T1WI轴位示:右侧眼眶内病灶边界尚清,呈中等信号,视神经呈等信号,右侧眼球向外突出。

图7-12T2WI轴位示:右侧眼眶内病灶呈中等信号,视神经呈等信号,右侧眼球向前突出。

图13-18T2WI压脂轴位示:右侧眼眶内病灶信号未见明显减低。

图19-26T2WI平扫矢状位、冠状位示:右侧眼眶内病灶呈中等信号,视神经呈稍低信号,右侧眼球向前突出,冠状位可见“袖口征”。

图27-32DWI(b=)呈稍高信号,ADC呈低信号。

图33-38T1WI增强扫描轴位示:病灶呈较明显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数条血管影,邻近眼环、上直肌、外直肌、内直肌受压改变,肿块包绕右侧视神经,右侧视神经变细,增强视神经未见明显强化,可见“双轨征”。

图39-46T1WI增强扫描矢状位、冠状位:病灶稍明显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数条血管影,邻近眼环、上直肌、外直肌、内直肌受压改变,肿块包绕右侧视神经,右侧视神经变细,增强视神经未见明显强化,可见“双轨征”及“袖口征”。

影像诊断

MR增强影像表现及影像诊断:右侧眶内球后(包括肌锥尖)可见一不规则肿块影,边界尚清,最大截面约4.4×3.1×3.2cm,T1WI、T2WI均呈中等信号,增强扫描其内可见数条血管强化影,肿块呈稍明显强化,弥散轻度受限,邻近眼环、上直肌、外直肌、内直肌受压改变,肿块包绕右侧视神经,视神经变细,增强视神经未见明显强化。右侧眼眶膨大,右侧眼球受压、向前外侧突出,右侧海绵窦局部增宽。

结合病史,考虑右侧眶内脑膜瘤。

诊断要点及思路

鉴别诊断

(1)视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视神经纤维束内胶质细胞的肿瘤,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水平CT显示为视神经梭形肿大,偶见管状和昙花状增粗,无“车轨征”。因脑膜完整,各部分边界均锐利清晰,密度接近于正常脑白质。如肿瘤内有液化腔在软组织影像内有低密度区。

(2)淋巴瘤:多发生在50~70岁中老年,病灶边界不清,呈分叶状,可眶内弥漫性生长,MRI上呈长T1、稍长T2信号,病灶均匀,扩散受限是其特点,DWI为高信号。

(3)炎性假瘤:弥漫型可表现为眼外肌增粗、泪腺增大、眼环增厚、视神经增粗,易累及眶尖脂肪组织,增强呈轻中度强化,钙化非常少见,临床上多有反复发作的炎症病史。

综上所述,本例根据临床病史及影像表现可诊断为脑膜瘤,但工作中遇到其他相似病例,需要注意鉴别诊断,确诊需结合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

病例讨论

脑膜瘤是发生在脑膜细胞中的良性肿瘤,常见于颅内,发生在眶内相对少见,占眼眶原发肿瘤的5%~10%,在眼眶肿瘤中占第2位,约32.6%。眼眶脑膜瘤起源于视神经鞘膜,称为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蝶骨或额骨壁骨膜,称为蝶骨或额骨脑膜瘤,可由颅内蔓延至眶内。也可继发于眼眶骨膜和埋藏于眶蜂窝组织内的异位脑膜细胞,常见有恶化趋势。

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3,平均年龄35岁,也可见于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缓慢进行性视力下降和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常在眼球突出后出现,通常都将引起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并且易沿视神经鞘向颅内蔓延,危及生命。早期确诊难度较大。通常具有特征性“三联征”,即视力下降、视盘水肿、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分流,但这些症状一般在疾病晚期才会出现。

该肿瘤虽属良性肿瘤,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常被视为局部恶性肿瘤,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发病年龄越小,肿瘤发展越快,手术后复发率也较高。

影像表现较典型,MRI检查脑膜瘤呈等T1、等T2信号,少数脑膜瘤可见粗大的流空血管信号,来源于眼动脉,增强呈“双轨征”,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增强后的T1WI显示此征象最佳。MRI图像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状、范围,对于原发于眼眶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病例小结

本例病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右眼红肿伴视力下降,右侧眼眶内占位性病变,磁共振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眼眶脑膜瘤,我们可以学习眼眶脑膜瘤的相应磁共振表现,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运用。

一、本例影像特点:

1、右眼眶内肿块边界尚清,包绕视神经生长,呈明显均匀强化;

2、肿块明显强化,视神经未见明显强化,轴位及矢状位呈现“双轨征”;

3、冠状位:强化的肿块与未强化的视神经呈现“袖口征”;

4、肿块内可见多发血管影。

二、本例MR扫描技术:

本例患者使用3.0TMR扫描仪及8通道度全景眼部成像线圈。嘱受检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闭目并且尽量避免眼球运动,以减少眼球运动伪影。平扫:进行横断位的T1WI、T2WI、T2压脂及冠状位、矢状位的T2WI扫描;增强: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扫描时FOV(视野)为12cm-15cm,层厚层间距为3/0.3mm。

一些研究表明眼表面线圈组的SNR(信噪比)及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头线圈对于眼部检查的应用,对于浅表组织的显示更佳,尤其眼部结构的前部显示更清晰,更有利于观察眼部疾病的一些细节。

参考资料:

[1]韩涛,周俊林.脑膜瘤分级分型影像学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12(07):94-97.

[2]曾丽思,向述天,苏云杉,张越.眼眶巨大脑膜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38(05):-.DOI:10./j.cnki.jcr..05..

[3]宋宏鲁.视神经鞘脑膜瘤误诊为视神经炎1例[J].人民*医,,64(07):-.

[4]刘敏利,张朝*.眼眶复发性巨大脑膜瘤1例[J].中国医药指南,(06):95.DOI:10./j.cnki.gocm..06..

[5]李平平,宋国祥,朱利民,何彦津.原发于眼眶脑膜瘤的CT图像分析[J].眼科新进展,,32(05):-.DOI:10./j.cnki.rao..05..

[6]乐维婕,余强.颅外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7(06):-.DOI:10./j.cnki.cn31-/th..06..

[7]王春柳,韩霞,王陈红,王晓*.眼眶脑膜瘤的MRI诊断研究[J].放射学实践,2(08):-.

[8]王世*,鲜*舫,姜虹,牛延涛,陈青华.8通道度全景眼表面线圈在3.0TMR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34(08):-.DOI:10.19/j.cnki.-..08..

作者简介

王珊珊

放射科执业医师

毕业于滨州医学院,在校期间与滨医院实践,医院医院见习,实习,毕业后于医院工作三年。熟练掌握普放及CT影像诊断。

擅长:头颈、冠脉及肺等部位CTA的影像诊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