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眼眶 [复制链接]

1#
眼眶(orbit)是容纳眼球等组织的类似四边锥形的骨腔,左右各一,互相对称。成人眶深约4--5cm。眼眶除外侧壁比较坚固外,其它三壁骨质均菲薄。上壁与前颅凹,额窦;下壁与上颌窦;内侧壁与筛窦、鼻腔,后方与蝶窦相邻。临床上眼眶病变可能损害眼球和视神经,还可引起付鼻窦和颅内病变。同样,各鼻窦及颅内的病变时也可波及眶内组织。眼眶内容物有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脂肪、血管、神经等。眼眶壁上有许多孔、裂、缝隙、窝,重要的有以下几处:(图1-)1.视神经孔:位于眶尖部,为视神经管之眶内开口。呈垂直椭圆形,直径约为6~6.5×4.5-~5mm。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的二根形成,长约6~8mm。视神经由此通过进入颅中窝,并有眼动脉自颅内经此管入眶。.眶上裂;位于视神经孔外侧,眶外壁与眶上壁分界处,与颅中窝相通。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眼静脉及交感神经纤维等由此裂通过。此处受损伤则出现眶上裂综合症。.眶下裂:在眶外壁与眶上壁之间,有眶下神经,三叉神经第二分支,眶下动脉及眶下静脉与翼腭静脉丛的吻合支等通过。4.眶上切迹(或孔):在眶上缘外/和内1/交界处,可触及。系眶上神经和眶上静脉通过处。5.眶下孔:在眶下缘中部,缘下4~8mm处,有眶下神经、眶下动脉通过。6.眼眶的窝:眼眶外上角处有泪腺窝,容纳泪腺。在眼眶内上角处有滑车窝,此处有滑车,供上斜肌通过。眼眶内侧壁前方有泪囊窝,泪囊位于窝内。泪囊窝前缘为泪前嵴,后缘为泪后嵴,下方接骨性鼻泪管。为泪囊手术时重要解剖标志。[1]什么是黑眼圈天生黑色素沉淀,令眼部围着一个黑色的框框,这个情况,就是我们俗称的黑眼圈。后天形成的黑眼圈与色素沉着、血液循环不良、睡眠素质不佳有关。眼眶发黑的原因睡眠(一)先天遗传或后天性眼皮色素沉着增加;(二)眼皮老化松弛,皮肤皱在一起造成外观肤色加深;(三)眼袋出现造成阴影;(四)眼眶内下侧凹陷形成泪沟(naso-jugalgroove)进而形成阴影;(五)眼皮静脉血流滞留造成皮肤颜色加深。眼眶发黑的预防及治疗1、记着必须使用适当的眼部卸妆用品,才可以彻底卸除所有眼部化妆,包括防水睫毛液。误用不当的卸妆用品可能会导致双眸敏感不适。、眼部四周肌肤并没有油脂腺,是全身最脆弱的部位之一,纤薄程度跟航空信封不相伯仲,怎么可以不小心护理?、使用成分过重的眼霜会令你在清早起来时双眼显得浮肿,所以应选择配方较为轻柔的眼霜或者喱。4、最传统的方法:几片*瓜或冷藏过的茶包永远是快捷便宜的消肿好帮手。5、很多人在眼部四周涂上遮瑕用品时,都会因一时手重弄得糊成一片。解决方法是将遮瑕用品混和眼霜,令它变得较为幼滑滋润,再用遮瑕扫或唇扫扫匀,效果会自然一点。防止黑眼圈产生过度疲倦,暴晒或本身微血管功能弱,容易引起血液循环差,导致黑眼圈,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才能对抗黑眼圈产生。眼部肌肤老化,导致眼部产生皱纹,失去弹性,首先要注意:1、注意外出时擦适当的眼部保养品;、眼部清洁要干净、彻底,以免留下污垢,使眼部长期残留化妆品而导致黑眼圈;清洁时,不要过度拉扯皮肤,以免眼睛提早老化。眼眶疾病眼眶疾病大致可分为炎症、肿瘤、外伤、先天性疾病、代谢和内分泌性疾病及寄生虫类疾病等。从部位来分主要有眶壁病变和眶内容的病变两大类。眼眶病变的体征由于病变性质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错综复杂。眼球突出是眼眶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诊断眼眶疾病首先应做好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眼部检查。一般说来,眼眶炎症性、外伤性、循环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比较容易可无需特殊检查。但如疑有眶内占位性病变时则除了依靠常规检查,还需利用各种特殊检查技术,如X线片、眶血管造影、颈内动脉造影、超声波检查,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CT)磁共振成像等,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部位,大小和性质,必要时还可直接采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以求获得最后诊断。眼眶疾病的治疗视病变性质而定。炎症性疾病主要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治疗。眼眶外伤早期主要是控制出血,预防感染,去除异物或死骨片等;后期遇有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眼眶肿瘤的治疗因其性质而异,良性肿瘤只做肿瘤摘除,恶性肿瘤需做较广泛的清除,术后可酌性进行化疗和放疗。由全身疾病或邻近组织病变向眼眶蔓延而致的病变,除对眼部作对症处理外,重点应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总之眼眶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给予恰当处理才能获得满意效果解剖(AppliedAnatomyoftheOrbit)(1)骨眶解剖

骨性眼眶是一锥形、梨状结构,容积约ml。眼眶前部开口宽4cm,高.5cm,然而,眼眶最大径位于眶缘后1cm。

轴位平面,眼眶呈一对三角形结构。有此测量值对眼眶手术很有帮助,并应牢记。两侧眶内壁距离为.5cm,自前泪嵴至视神经管眶口前端约4.5~5cm。外侧壁与内壁相交约45°角,两侧外壁略呈90°角。外壁自眶缘至眶上裂距离4cm。由于眶外缘与内缘相比明显靠后或者称眶开口的平面略向外旋转,故眶外缘接近眼球赤道部的水平。

眼眶壁和有关腔隙:眼眶在结构上虽不呈盒状,但它有四个壁。内壁和眶顶向后延伸至视神经管;外壁向后终止于眶上裂;眶底和内壁向后达眶下裂。

眶顶:眶顶呈三角形,面向下,也稍向前。前部显著光滑、凹陷,最大的凹陷处距眶缘1.5cm,相当于眼球赤道部。眶顶由额骨和蝶骨小翼构成。前面部分眶顶被气化额窦占据。眶上切迹或眶上孔位于眶上缘内、中1/交界处。

眶顶除蝶骨小翼部分较厚外,其余均很薄,半透明,并且脆弱。眶顶可因各种外伤如木棍等直接刺伤致眶顶骨折。额神经在眶顶部的骨膜下,从后向前经其全长,并与之接触。

内壁:内壁略呈长方形,内壁主要是筛骨纸板、筛窦和额骨间缝(相当于筛前后孔的水平)是内壁眶减压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筛窦顶部,切除骨质时超过此缝可能暴露额叶硬脑膜,此种结构的关系最好以冠状面显示。手术前冠状CT了解筛骨水平板的位置、形态至关重要,因筛窦顶部并非与此缝平行,可能有的地方位置靠下,尤其是前组筛窦。前、后筛血管神经束位于此缝中,也是手术中必须确定的标记。前、后筛孔向后延续即达视神经管上缘。另外,为了提供内壁严格的手术标志,内壁减压时需要仔细分离骨膜下并电灼。前颅凹的某些脑膜瘤和筛板上部的血供主要来自筛动脉,因而术中钳夹此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从前泪嵴至前筛孔约4mm,前筛孔至后筛孔1mm,后筛孔至视神经孔前端5~6mm。

泪骨位于筛骨前部,并构成泪囊凹后部,泪骨是鼻外侧壁的一部分,它覆盖中鼻甲前端,内眦韧带的后支插入后泪嵴。泪骨向上隆起构成前泪嵴,是内眦韧带前支的附点,由此可见前后泪嵴构成泪囊凹。

内壁后端由蝶骨构成,蝶筛连接处变异较大,主要是视神经管区。

筛骨和上颌窦间的骨质构成内壁下缘,此处有较坚硬的骨嵴支持内下方眼眶。一般眶外伤很少伤及此处,此骨嵴在内下壁眶减压时前部应保留,以减少眼球及眶内容的移位。

眶底:眶底呈三角形,上颌骨和蝶骨大翼构成眶下裂的关系应认真研究。经眶下裂前部从眼眶至翼腭窝并无明显的神经血管结构。事实上,从骨膜外暴露眶底和外壁时,手术中可用电刀切断眶下裂前端的组织。眶下神经经翼腭窝进入眶底,眶下神经有一从内向外的走行,眶下裂前端距眶底前缘约cm,再向前进入眶下管,最后经眶下孔达面部。手术经骨膜下分离,或绕过眶下裂等操作均在眶下神经之上进行,所以在处理此处尤其是眶底骨折时或眶底减压手术中勿损伤眶下裂结构。

鼻泪管位于眶底前内角,向前、下、后cm进入下鼻道。

腭骨位于眶底最后端,在经上颌窦行眶底减压时,它是重要标志。

眶外壁:眶外壁为三角形,基底向前。眶外壁由颧骨和蝶骨构成,后部以眶上、下裂为界。蝶骨的厚度不同,前端较厚,至眶上裂处较薄,此厚度对外侧开眶很重要。所以外壁前端用电锯锯开后,用咬骨钳向外骨折较容易。

眶外壁和眶顶交界处为蝶额缝,在蝶额缝附近的眶上裂外端常有一孔,经此可自眼眶通向颅中窝,有一支脑膜动脉和一支小静脉经过。眼眶后上外壁,蝶骨大、小翼构成眶上裂。从前面观和后面观了解眶上裂对经眶或经颅开眶手术有指导作用。

眶外壁的下端,蝶骨大翼下缘和光滑的上颌窦后壁构成眶下裂。眶下裂后为翼腭窝。外壁前部由颧骨构成,眶外结节位于外缘后5mm,眶外结节是外直肌制止韧带、眼球悬韧带、睑外侧韧带和提上睑肌腱膜等组织的附着点,眶外缘上1/4交界处为颧额缝,外侧开眶分离骨膜时此处粘连重。

眶上裂:眶上裂在眶顶和眶外壁之间,是蝶骨大、小翼间的裂口。其外端由额骨封闭,内端较宽,在视神经孔之下。眶上裂长约mm,为眼眶和颅中窝间最大的通道。一般认为眶上裂外端被硬膜封闭,无任何组织经过。经过总腱环之上的有滑车神经、额神经、泪腺神经、眼上静脉及泪腺动脉返支。经过环内或外直肌二头之间的,由上向下依次为动眼神经上支、鼻睫神经、睫状神经的交感根、动眼神经下支及外展神经,有时最下为眼下静脉。

眶下裂:眶下裂在眶底和眶外壁之间,构成眼眶和翼腭窝与颞下窝的通道。眶下裂自视神经孔外下方、近眶上裂内端起始,向前、向外,长约0mm,其前端距眶下缘约0mm。

眶下裂的后端接近圆孔和蝶腭孔。此裂有三叉神经第二支、颧神经、蝶腭神经节的眶支及眼下静脉至翼丛的吻合支经过。

翼腭窝:翼腭窝与眶下裂后部有关,其前界为上颌窦、蝶骨翼、蝶骨翼突、蝶窦和内侧的蝶腭孔。

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从圆孔经此间隙进入眶下沟。上颌神经的分支在颅内为返支或脑膜支;在翼腭窝有颧神经、蝶腭神经、上牙槽后神经;在眶下管有上牙槽中神经、上牙槽前神经;在面部有睑支、鼻支和唇支。

颞下窝:颞下窝是颧弓深部的腔隙,经眶下裂前部与眼眶沟通。内有颞肌、颊部和颞脂肪垫及上颌窦动脉和神经。外侧开眶时,需将颞下窝的颞肌附点分离后,切开眶外壁。

视神经管:视神经管直径4.5mm,长8~10mm,眶口位于眶尖最内上方,其走行向内呈45°度角,向上呈15°度角,此种走行可经筛、蝶入路时见到视神经管的内壁。

实际上,视神经管有个壁:内壁、外壁和顶壁。内壁是眶内壁最上和最后端的延伸,并在蝶窦外壁前上部形成骨压迹。但视神经管内壁的形成可有变异,包括部分或全部筛窦气房所包绕,后者称Onod气房。

视神经管顶部是蝶骨小翼的根部、视神经管内壁和顶部联合,其骨壁厚度.mm。视神经管顶与蝶窦顶相连,构成前颅窝底。

外壁由起源于蝶骨体下部的小翼柱构成。视神经管外侧柱位于Zinn环内,构成眶上裂的内界。经筛蝶入路不能达到此处,但经颅手术可将此切除。

视神经:视神经是大脑的白质,长4~5.5cm。视神经分四段: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眼内段长1mm,眶内段长cm,而眼球后极部至眶尖视神经管前端长度为cm,所以视神经在球后呈“S”形,使眼球自由活动。当有占位病变时,出现眼球突出,高度眼球突出时视神经可将眼球后极部拉成“帐篷状”。

管内段5.8mm,颅内段自视神经孔颅内开口至视交叉前端10mm,中央动脉在球后8~15mm处进入视神经,并有额外的血管供应神经纤维,在此区分离视神经应格外小心。剥离视神经鞘后,其软脑膜血液供应会因此导致栓塞,这就是为何视神经鞘脑膜瘤将肿瘤完全切除,保留视神经,但功能完全丧失。但可行视神经鞘开窗或切除此鞘,或检查视神经周围的蛛网膜腔并引流或开窗,但应避免损伤视网膜中央动脉。

()眼眶软组织解剖

骨膜外间隙是眼眶手术的常用途径。骨膜在眶缘、眶上、下裂等处与骨壁紧密粘连,手术分离应小心。若撕破骨膜可导致眶脂肪脱出。由于眶缘后1cm的眶腔较宽,此种结构给手术中的分离带来麻烦。如不了解此种关系,垂直向眶内分离则撕破骨膜,眶内脂肪涌出。实际上除眶外结节和眶缘外,其余骨膜非常易于分离,当然眶上、下裂处粘连也较紧密。

Knoornneef认为眶内网状结构将脂肪分成小叶和脂肪袋。在眼眶中后部,这些间隔呈隔膜状,界限不清,以至无明显的肌间隔将锥内和锥外分离。眶内容的自由活动依赖于这些间隔向后滑动,且互不影响。而外伤或手术及炎症后可使之破裂或瘢痕化将在临床上产生眼球运动障碍,即使眼外肌无明显瘢痕和直接损伤,这就部分解释了眼眶爆裂性骨折后的复视问题。

这些间隔在眶前部界限清晰,如肌肉间、内外眦区、Tenons囊、提上睑肌、泪腺和滑车等处形成肌肉之间的间隔。这些间隔构成了手术中可见的韧带和膜状物,包括Whitnall和Lockwood韧带。肌间膜在眶前部构成较好,可分为锥内和锥外。Tenons囊自角膜缘至视神经包绕眼球,并将巩膜和周围的锥内、外脂肪隔开。此囊从眶脂肪经过,进入Tenons囊内插入巩膜,与眼外肌呈漏斗状开口。在这些漏斗状区域内,Tenons囊与肌间隔和附属的复杂眶前部结缔组织系统融合。

Lockwood韧带扩展于眶下部,自眶外结节至内眦韧带间像一悬吊床,并位于下睑缩肌内。Whitnall韧带是一重要的眶上部解剖标志,它于提上睑肌腱膜内呈弓形横行于眶上部。

眶脂肪由囊膜围成大小不同的脂肪叶,在外侧更明显。从囊膜发出中隔,向内作为小叶的分界。中隔是软而有血管的组织,又易含水而膨胀,炎症和血液可沿中隔扩散。

脂肪被眼外肌肌间膜分为中央部与周边部,后部无肌间膜,故二者相互连续。

中央部:环绕视神经四周是疏松的组织,当眼球转动时,视神经及四周的血管神经易于移动。脂肪小叶很小,所包围的中隔也极细薄,解剖时容易剥离。一般脂肪叶为纺锤形,其长轴平行于视神经。眼球后部的中隔连续至眼球囊,使脂肪剥离后尚有齿状突起遗留在眼球囊上。脂肪和眼球囊之间没有间隔,故眼球与囊共同转动时脂肪也随之移动。

周边部:位于骨膜和4条直肌之间,前方以眶隔为界,于直肌附着部最厚。脂肪被一层透明薄膜包复,此膜又发出易撕断的细纤维连续至眶骨膜。此膜虽薄,若不破裂,膜和眶骨膜之间的血液只到眼睑而不达结膜;一旦破裂,即形成结膜下瘀斑。后部脂肪遮盖4条直肌的始端。眶脂肪的周边部因位于四条直肌之外的间隔区,故形成四叶,每一叶的后部连续到中央部,并且相互间有许多结缔组织中隔连接。

眶上裂的神经血管结构经海绵窦,从眶上裂入眶,其结构关系与海绵窦内的位置有关。

在海绵窦内三叉神经第一支分为个分支,泪腺动脉和额神经位于眶上裂的最上端,其下为眼上静脉于Zinn环上面的眶上裂上部。

眼外肌是眶内最明显的解剖标志。四条直肌起于肌腱环。上、内直肌起始于蝶骨小翼和邻近视神经管的蝶骨体的Zinn环部;下直肌起于蝶骨体至大翼的Zinn环肌腱处;外直肌起于眶上裂缘和Zinn环上腱的蝶骨大翼结节。

眼外肌经眶脂肪向前走行,并以肌锥为界限,肌间膜在眶后部不清,而眶前部界限明显。上斜肌起于Zinn环的最内上端,在眶内向前紧贴额筛缝水平上方内壁走行。肌腹紧靠骨膜,内上方开眶时常可见到上斜肌腱穿过滑车。眼眶手术时如必要可在脂肪内暴露和切开滑车,但应小心,因为滑车内的任何瘢痕都可导致上斜肌运动受限,即Browns综合征。离开滑车,上斜肌向外、向下穿过上直肌下附着于眼球。

下斜肌起始于内侧眶下缘骨膜、泪导管开口外侧。肌肉向外、后经下直肌下方,以宽面附着于眼球外下方。当下斜肌经过下眶时,囊睑筋膜和Lockwood韧带包裹下斜肌。

提上睑肌起于Zinn环外的蝶骨小翼之骨膜,走行于上直肌之上和鞘内侧。在眶上部与上直肌间有许多纤维附着。在眼球赤道部分开向下达睑板附点,而提上睑肌腱膜加宽并在Whitnall韧带内改变方向。腱膜附着于睑板、眼睑皮肤和内眦韧带。

供应直肌的神经在锥内于后1/进入肌腹。手术显微镜下可见神经进入肌腹点。滑车神经走行于肌腱环外侧,进入上斜肌肌腹。下斜肌的支配来自动眼神经下支的分支,下直肌手术易损伤。

()眼眶4个解剖间隙

眶内有4个解剖间隙,每个间隙的位置不同,其所发生的病变也不同,了解这些间隙对了解眼眶病变非常有帮助。

①中央外科间隙:由肌肉和肌间膜围成的锥形间隙,也称肌锥内间隙。前为眼球后为眶尖,其中主要有视神经、球后脂肪和神经及血管。这是眼眶肿瘤多发位置,常见的有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鞘脑膜瘤、神经鞘瘤等。因为此间隙位于眼球后部故所引起的为轴性眼球突出。又因为肿瘤距视神经较近或粘连,切除此部位的肿瘤有引起视力丧失等严重合并症的可能。

②周边外科间隙:为骨膜与肌鞘膜之间的间隙,前部主要有泪腺,后部为脂肪充填。此间隙常发生的肿瘤有泪腺上皮性肿瘤(良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等),泪腺各种炎性假瘤、肉芽肿、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畸形等。此间隙病变体积较大时可侵及肌锥内。

③骨膜下间隙:为骨膜与眶骨间潜在的间隙,易于分离。此间隙在眶上、下裂、视神经孔处粘连紧密。此间隙常发生的肿瘤有皮样囊肿、鼻窦黏液囊肿、肉芽肿、外伤性骨膜下积血和炎性积液等。由于骨膜下一般不与眶内沟通,手术切除此位置的肿瘤一般不应出现眼眶手术常出现的合并症,因为术中操作均在骨膜下,并未进入眶内。

④巩膜上间隙:为眼球与筋膜囊之间的潜在间隙,两者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此间隙在眶内或球内某些炎性病变时使之扩张,即间隙增宽,在B超上显示为筋膜囊水肿。

订阅“WJHWJH”,与千位眼界精英零距离,感悟健康视觉之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